当晋文公去世时,秦穆公早已按捺不住心中渴望,即刻派出了三位将领,带领一支三万人的大军,越过了晋国的国境,意图对郑国发起突然袭击。然而,让秦国的军队意想不到的是,郑国早已对秦国的企图有所觉察,做好了充分的准备。秦军在郑国的反击下举步维艰,不得已之下,只能在撤退途中顺道袭击滑国,强行夺取一些战利品后方才返回故土。
时光回到公元某年4月13日,秦军正好经过崤山的一处幽深山谷,这一路是通往陕西的必经之道。崤山的气势磅礴,主峰高耸入云,海拔足有1900米,汹涌的云雾缭绕在高耸的山巅之上,深邃的峡谷如同刀砍般陡峭而暗淡,令人不寒而栗。这条古老的崤函古道,东接函谷关,西抵潼关,从中原到陕西的每一步都仿佛是在与自然的斗争。
那天,崤山下着细雨,整个区域弥漫着阴沉的气氛,尽管是白昼,可山谷中却显得幽暗无比。此时,秦军在离开故乡已有半年之久,身体和精神都到了极限,战士们渴望着回归和平的生活。雨水把他们的衣衫打湿,毫无干爽可言,行走在湿滑陡峭的古道上,犹如行尸走肉一般。更令他们附加的折磨是大批辎重的运输,尽管这些物资皆为掳掠所获,可这双重的重担让他们倍感疲惫。
展开剩余57%正当秦军陷入肆虐的雨水与身体的疲惫之时,突如其来的震天鼓声打破了山谷的寂静。士兵们抬头一看,山谷两侧竟然涌现出无数晋国的军队,黑压压一片,仿佛是无数蚂蚁在攀爬,他们的面庞冷漠,目光如冰,静静注视着谷底的秦军。此时,秦军的主帅孟明视立刻意识到局势危急,他知道自己遭遇到了埋伏,但一切为时已晚。
晋军的指挥者名叫先轸,他与儿子站在山崖之上,观察着整个战局,迅速下令让士兵们施放箭矢。秦军面临着致命的威胁,虽然孟明视急忙指派军士们试图攀爬山道突围,然而结果却是徒劳无功。晋军迅速将滚石与燃烧的木头推下,封住了秦军的去路与归路,转瞬之间,秦军便陷入绝境,三万名士兵无一幸存。
历史总是以某种轮回重复着自己的悲剧,四百年后,秦军中的后裔白乙丙的子孙白起,继承了同样的路径与策略,毫不留情地屠杀了已投降的四十万赵国军人。而从血脉传承的角度来看,赵国士兵实则是晋国的后裔。白起用几乎完全相同的方式,为自己的先辈复仇,重复着历史上那段痛苦的回忆,似乎冥冥中注定了命运的轮回。
发布于:天津市恒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